top of page

會面極地冒險家:李樂詩博士與我的「輔導」約會

  • Writer: Samantha Fung
    Samantha Fung
  • May 14, 2016
  • 3 min read

在外國記者協會的一角坐下,我首先把我只有兩份的明信片,送了一份給她,希望能打開話匧子。

面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。「冬菇頭」為特徵的她,今日穿著黑紅間條衫,黑色褲。黑色的背心外套上縫上了「極地博物館基金」的藍白色胸襟。她是李樂詩博士。

能夠找到李樂詩博士訪談實在是機緣巧合。既然不是為人物專訪,我也無需要她老人家再重複又重複說自己的基地探險。我們的訪問變成一個Mentoring Session。

訪問當中,她說對我說,人生的第一個二十年要學習。我兩年後畢業,就是剩下二百多天學習的日子。

「一年365日,兩年730日,三分一用來睡覺,三分一吃飯搭車,剩下的三分一有部分浪費在埋怨、玩手機、拖延時間。於是餘下只有一百八十天。我要你把它拉長為250天。來學習。」

李樂詩博士在出征基地以前從事商業設計,出征基地時為團隊擔當攝影師,因為菲林珍貴的緣故手繪速寫基地生活日常,之後又出版一系列書籍。能文能武,知天文識地理,就是她孜孜不倦的學習。

李博士與我約見前,早上有一個有關年輕人的會議。她說,來自各個界別的前輩來到開會,討論為什麼時下年輕人不進取,前輩們為我們創造了機會,我們也不懂珍惜,只會埋怨。然後她筆直的問我:「為什麼?為什麼你們年輕人這麼不進取?」她的眼睛彷彿直看透我的腦袋。

我小聲地回答:「我希望我自己不是不進取的年輕人吧...」

「我也看得出你是善良,希望自己有進步的人...」她回應。我心裡舒一口氣。

我問她,你希望年輕人有什麼寄望?她反問:「你自己想怎麼樣?」要我回答,我又緊張起來。

「我只能說:奮鬥。」最後她自己說了。

「奮鬥」,這是一個我們祖父祖母年代的用詞。現在這個詞語彷彿已不存在於我們年輕人的腦裡。

「尤其新聞系的人,要鍛鍊自己一日不吃、兩日不睡,隨時受命。」李博士這十年著力教育工作,把自己的知識、經驗傳承下一代。就憑這句話,我就能想出,李博士六十多歲仍天天工作,至死不休的模樣。今晚,李博士又會去機場送一對學生去南極考察。

「那麼有沒有年輕人是進取的?」

「有,當然有。就是我手上訓練出來的年輕人。」她說。「早上的會議,當其他人都說年輕人的不是,我也有為年輕人說,其實不進取的只是一部分,有的還是很有想法的。」

我心想,我都希望能夠成為你訓練的學生,跟你學習、研究呀。

臨別時,李博士送了一本書給我,是一個醫生在北極的繪本/攝影集,她寫了《序》。

李樂詩博士多次出訪北極、南極、珠穆朗瑪峰雪域,是第一位踏足地球三極 (南極、北極及高極 – 青藏高原) 的香港女探險家。期間李博士與內地的科學家合作,從科學角度研究極地。李博士在一九九七年創立極地博物館基金,二零一三年於中文大學設立「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」。近年,李博士經常作公開講座,分享極地探險的體驗,同時極力推動環保。

網上圖片

網上圖片

Comments


Featured Posts
Check back soon
Once posts are published, you’ll see them here.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ind Me Here :D

© 2023 by Odam Lviran. Proudly created with Wix.com.

bottom of page